《作为方法的中国》札记

  整理文件夹时又发现了一篇七年前的读书札记,也完整收录到本站。现在看来,问题还是不少,特别是没有引用作者最具代表性的原话,以及综合其他人的评论和批判。这确实是当时读书没有随时做笔记摘录的习惯,导致读完文献后只能凭自己的记忆和理解来转述原文。这样会遗漏一些来自作者的关键性论断,片面理解甚至曲解作者的原意。  (一)   &ems

- 阅读全文 -

引注漫谈

(一)    最近翻译了一篇论文,主题是如何让《芝加哥公约》成员国履行好自己的国际义务。全文一共有76页,但注释就占了近一半的篇幅,脚注数量为455个。作为读者,我觉得阅读时的观感极为不好,因为脚注占据了每页近一半的空间,经常会打断思路,影响阅读的流畅性。虽然客观与严谨是学术论文的必备态度,但过度引用所带来的论证与阅读失焦,会极大的限制论文的影响力。&ems

- 阅读全文 -

Y君舍友被“盗”记

(一)    我与Y君是在疫情前认识的。当时公寓楼要清理一批信件,她看到有中文的明信片,就将其留存下来,把这张从日本寄来的珍贵明信片递到我的手中。我们互相加了微信,过年会互相问候几句。    一年前她将租来的公寓转租给女子A。 A是黑户(即没有奥地利合法身份,违法居住在当地的人),在维也纳做代购生意。她从国内收取客户的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