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位好朋友联系我,问我最近几年不怎么联系她了。我本来打了很长的一段回复,但是后面又删除了,因为我觉得最近常思考这个问题,想专门写篇文章梳理一下。

  在我硕士毕业以前的有限的认知里,朋友就是整个世界。我是独生子女,缺少兄弟姐妹间的互动和交流,时常会感到孤单。朋友,就成为了我认识世界、对抗孤独的最佳伙伴。虽然他们和我没有血缘关系,但于我而言,却胜似有血缘的亲人。我可以与他们分享所有无法与家人分享的喜怒哀乐,共享所有的秘密。和他们在一起会让我暂时忘记孤独,精神焕发。于是我努力参加社交活动让自己忙起来,喝酒、唱k、桌游、骑行,无论做什么都少不得别人的陪伴。朋友不在身边时,我就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各类消息,以维持住我和朋友的联系,减轻自己的孤独感。

  对朋友和社交媒体的依赖,让我变得自负且自卑。自负来自于社交媒体的“秀”。我会认真数自己收到了几个赞、回复别人的评论,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构建对自我的认知。也因为自己沉迷于“秀”,所以我在社交媒体上看起来好像比别人过得更加“潇洒”和“酷”。在对比着别人生活中的一板一眼,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愈发看不上那些“普通人”。而自卑,往往产生于脱离社交媒体时的孤独。从社交媒体“神坛”回到现实生活中的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和选择时,不知所措,无助得就像一个孩子。因为痛苦一般是不能在社交媒体中展现的,那样会和自己往日无忧无虑的形象有偏离。这时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连普通人都比不上的差等生,在社交媒体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中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疑和自责。强烈的孤独感把我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我会更加频繁地联系朋友,寻求鼓励或者安慰,期望能从他们的话语中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换言之,就是让别人模拟在我的处境下做出选择,替我承担做选择的责任,我就从中挑选就好了。承担做选择的未知和痛苦,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永远期待别人替你找出答案,你将永远无法长大。

  我在这样没长大的状态下跌跌撞撞毕业了。渐渐发现,曾经只要有了苦恼,朋友们就能一呼百应,而现在由于时间和距离,很多棘手的问题是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得到彼此回应的。大家平时被工作和家庭压弯了腰,我不想再因为自己的困难而增添他们的烦恼。于是,我开始尝试自己去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阅读、查资料、交流等多种方式来解决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独立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我发现原来朋友之所以能为我排忧解难,是因为他们早已品尝过独自面对困难的痛苦,所以才能给我那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快乐可以分享,但是痛苦却需要自己内化才行。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努力摆脱对朋友的依赖,独立面对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我希望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和他们一样独立自强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只要遇到困难就去问自己该怎么办的小孩。相应地,在努力过好当下的同时,社交媒体也淡出了我的生活,让我专注于快乐和痛苦本身,而不是去哗众取宠或者逃避责任。

  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必然降低好友间联系的频率。但联系少并不代表着遗忘,而是希望自己努力后能创造出更多痛快相聚的机会。那些在一起绽放着友谊光芒的日子,会将我们的永远联系在一起。好兄弟老俞毕业时写了一首诗送我,全诗我不记得了,但最后几句我印象十分深刻,“如果未来有一天/我的光不再明亮/朋友,请别哭泣/我最纯洁的一片羽毛/在你身上”。我想这是对友谊最好的注解了吧。此时于我,朋友不再是整个世界,而是整个世界中永远为我带来温暖和希望的、永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朋友,当你发现我不像以前那样常常联系你时,不是因为我不在乎你,而是因为我成长了,学会独立地面对孤独了;是因为想要我们彼此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当下,用心生活;更是相信我们,无论沧海桑田,都是彼此身上那根最纯洁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