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南亚博览会是中国和南亚国家开展对话、互通有无的窗口之一,自2013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本届是第七届。由于这次是疫情开放国门后的第一届,国家比较重视,外交部长王毅亲自参加开幕式。那段时间,滇池会展中心附近多了许多黑褐色皮肤、满脸大胡子的面孔。大小汽车出入会场,有时交警也不得不派专人到现场指挥交通,平时冷清的中心也变得热闹起来。

  博览会的门票50元一张,通过小程序购票可优惠20元。这是一个可以承受的价格,毕竟承办一次会议,场地费、人力、物流、安保等等都是不小的开支。来到场地,果然是国家级的活动,人头攒动,安保和志愿者很多。阿丹和我随着人流进入了大厅。出乎意料的是,安保并不严格,甚至不用验票。我们一边抱怨主办方的随意,一边踏进了期待的“展厅”。然而,这个“展厅”很简陋:在一层宽阔的大厅里,不同国家的展区间用橱窗、广告牌隔开,再把国旗挂到最显眼的位置。连通各个展区的,只有一条夹在展区中的过道。由于各国的场地形状并不统一,过道时窄时宽,人多了就会堵塞,只好走走停停。

  既然是博览会,那一定少不了南亚各国新奇的物产吧?我心中默念着巴基斯坦的大米、锡兰的红茶、印度的毯子和纱丽、尼泊尔和不丹的唐卡……然而,各国展柜摆放的几乎都是合资企业生产的小食品,比如榴莲饼、椰子干一类,标价多为20-50元一盒,多购则有更多优惠。为了吸引顾客,几乎所有展台的卖家都开封产品让大家免费试吃。很多人尝了觉得还行,又想拿优惠,就买了很多,手里拎满了大包小包。消费的多以中老年人为主。销售人员几乎都是中国人,只有在斯里兰卡和印度的展区才能看到一两个外国人在讲解商品。王毅来主持开幕式的博览会,难道就是那么一层国产小食品的简易售货点吗?这个问题在我走到通道尽头时得到了答案。

  通道的尽头是通向上一层的电梯,指示牌清晰地指向二层,场馆为1-13号馆,而我们所在的是14号馆。二楼场馆门口才是验票口,安检也比之前严格很多。看到开幕式厅的气派和隔壁几个会场里摩肩接踵的热闹气氛,我突然明白了前面14号馆存在的目的:赚信息差的钱。主办方巧妙地将14号馆设置为观展的唯一入口,优先于正式展览,占据着做生意的场地优势。更过分的是,在入口处并没有明确的标志说明这一展馆并非正展,还美其名曰“各国风情馆”(或者一个很近似的名字)。一个慕名而来的参展者,不一定掌握展览的所有信息,很容易先入为主,以为展览从踏入入口时就开始了。于是,当他们看到所谓的“异国”商品时,就会消费,因为这是“各国风情”,包含了各个国家的商品,买了不会错。
  
  站在二楼检票处,会看到很多人左右手拎满了大袋大袋来自14号馆的“特产”。而在正展门口常能听到其中有人懊恼:“原来这里才是真正买东西的地方啊,早知道不买那么多带手上了。”他们多是中老年人,还有手里牵着或怀里抱着孩子的父母。面对热闹非凡、摩肩接踵的巨大的主会场,他们只能叹口气,带着那一包包累赘加入到拥挤的人群中。

  主办方应当指明场馆,减轻人们逛南博会的负担,交给消费者选择的权利,而不是让他们带着一堆糊里糊涂消费完的累赘去参展。累赘不说,这种安排更是给参展人错误的信号,使其误认场馆、盲目消费。无论主办方是一时疏忽,没标记处场馆差异,或者就是想让一部分人通过这个近水楼台来牟利,都是不合理的。若是准备工作的疏忽,那就下去加强策划和策划执行的能力;如果是想赚钱,那没必要赚这种昧良心的钱。用信息差来误导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消费,是极无耻的。
  
(二)
  
  进入场馆,眼前的场景和我心中的“博览”二字有一定的差异。我心中的博览,是各国把其最精美、最实用、最有代表性的物产带来,给其他国家的人民大开眼界。然而,博览会现场则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或者再精确些,巨大的农贸市场。几个主要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占据场馆最主要的部分。各国展区由一个个小小的摊位构成,纵向延伸约有五六百米,整个展馆一共有十多列这样的摊位。每个摊位一般由两三个人打理,主办方为每一个摊位配备了一名翻译人员(多为大学生志愿者),保证交易顺利进行。

  越南区主要售卖的几个主要品类是零食、实木家具、橡胶拖鞋以及香料和草药,其中零食的摊位占半数以上。其零食,多为热带作物加工后的甜点、干果,比如榴莲饼、菠萝蜜干果、香蕉干等。橡胶拖鞋的几个摊位生意极为火爆,每个摊位都挤满了人,逐渐形成一道人墙,把周边的过道围得水泄不通。卖家一个谈价,一个找货拿货,在混乱中保持着有序的配合,冷静地完成了一笔笔交易,满脸洋溢着赚钱的喜悦。

  相比鞋摊的火爆,实木家具那边就冷清很多,摊主们或是聊天,或是懒洋洋地刷着手机。顾客来了,他们就一个激灵,迅速打起精气神,脸上堆满微笑,用不流利的普通话向顾客介绍自己的产品。更多时候,顾客听完报价后常常微笑着摇摇头就走开了。他们一边送走顾客,一边还不停夸着产品“好,质量好”,期待着顾客再驻足考虑下。待顾客离开,他们落寞一瞬,然后又重新回到接待顾客前的懒散状态。

  从越南区走到泰国区,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多数店铺都制作了广告海报,产品的展台和墙面也以淡色和冷色装饰,给人以简约、清爽的感受。越南区那边则比较朴实,各个展台几乎没有装饰,一切保持着最原始的样子。如果说越南区是传统农贸市场的话,那泰国这边就是现代的超市。

  泰国区的商品以零食为主,但是无论包装的精美程度还是商品的种类,都远远高于越南区。比较有名的是“mama”和“yumyum”牌的泡面。这种泡面面饼比较小,只有酱包和粉包,无论是面饼量还是料包的丰富程度都远不及国内几家大牌泡面厂商,但依然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冬阴功口味。平时若自己要做一顿冬阴功,从备料开始就费时费力,成本也不低。而有了这种泡面,人们能以很低的成本,在五分钟内吃上味道还不错的冬阴功汤,也无怪其受到众多国内消费者的追捧了。

  泰国区的一个康普茶摊位也很亮眼。这个摊位装饰与产品的包装统一,包括摊位上的销售人员也穿着统一的服装。销售的女士年轻漂亮,她们满面笑容,每隔几分钟就会高喊“泰国康普茶”来招揽顾客,“康普茶”三字的汉语发音咬字极为精确。摊位广告牌详细介绍了其功效,无外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类。我以前没听说过,就和阿丹一人买了一罐尝尝鲜。与其说是茶,不如说是酸甜味的带气泡的饮料,无甚特别。查了下资料,所谓康普茶,其实就是用茶、糖和红茶酵母一起发酵而成的发酵饮料,味道酸甜,有气泡,据说起源于中国。其具体功效,至今也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答案。

  综合来看,东南亚这边的展区,主要还是以零食为主,而且同种种类的零食重复率特别高,尤其以咖啡、榴莲饼、牛肉干、廉价巧克力为甚。这些摊位多半为国人经营,所售商品品类甚至是品牌都几乎一致。逛完一圈下来,大半摊位千篇一律,单调乏味,并没能让人“博览”到他国真正优秀的物产。
  
(三)
  
  怀着对东南亚展区的失望,我们走向南亚展区。不愧是南亚博览会,光是印度一处的展区,就已经快赶上东南亚展区的总和了。另外还有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等展区,规模远远超过东南亚。然而,规模的庞大并不能掩饰住参展摊位的单调与无趣。

  以印度为例,展区三分之二的店面主要销售地毯和挂毯。印度是一个十分喜欢使用地毯的民族,他们在室内更喜欢赤脚而不是穿鞋,只要家里的地面条件允许,都会铺上大大小小的地毯。因此,人们也极其重视地毯的艺术,不断提升地毯图案、材质和配色的审美,将地毯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合二为一。然而,参展的毯子并没能完全体现出印度地毯的技术与审美。以一种“人”字花色的地毯为例,整块地毯大半由深色的“人”字为主基调分布于四个角和中间,其他地方装饰以浅色。这种独特的图案与配色在国内还是较少见的,很抓眼。然而经过了几个摊位,发现所售毯子的图案、大小基本都一样,区别只是不同区域换了颜色。而近距离看,会发现所引图案颜色发虚,特别是细节部分,模糊一片,有很重的工业痕迹,完全经不起仔细观赏。这就好比很多电子照片的像素,手机上看挺清晰,但是稍微一放大就模糊一片。艺术品的美是由一个个细节构建起来的,如果没有细节的支持,再美的整体也是海市蜃楼,经不起推敲。

  除了地毯,几个较大的摊位是印式家具。印式家具以木家具为主,色调以暗红色为主,有点像美式家具,但又不像美式家具那么厚重,有轻快、灵活之感。特别是雕饰繁杂,多有镂空,和美式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风格也和中式家具有区别,一方面是中式家具多为方正的形状;另一方面,中式家具的雕刻多有龙凤、祥云、日月、山水等图案,也和印度风格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驻足各个摊位,仔细欣赏了各类家具,总算是“博览”到了一些不一样的艺术品。

  接下来的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等国展区都平平无奇。比如巴基斯坦,很多摊位都是大理石摆件,但是雕刻的工艺极为粗糙,无论形态还是材质都是满满的廉价感。本来伊斯兰教国家也非常喜欢使用地毯,巴基斯坦也不例外,但是参展的地毯摊位屈指可数,有伊斯兰风格的地毯就更少了。与其相似的还有阿富汗展区,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不突出,宗教色彩的商品,比如穆斯林洗浴用的汤瓶等工具也鲜能见到。

  尼泊尔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主流文化还是受印度文化影响,瑜伽术就是其中之一。与之相关的一种叫做瑜伽碗(也叫满月钵)的器皿很有意思:和西游记里唐僧化斋的钵很像,无底托。材质为黄铜,钵壁很厚,多以金色和黑色为主,装饰以佛经。此外,每个碗都会配备一根短粗的棒子,很像我们捣姜蒜汤的研钵。我刚开始以为是焚香的碗,看了他们的演示才知道,这是用来辅助冥想的工具。用短棒敲击碗壁,碗振动发声,轻轻敲击,发出“嗡”的金属声,如缩小版的钟声,空灵持久却不聒噪,人们仿佛置身于喜马拉雅山的纯净中,内心顿时变得平静起来。

  虽然尼泊尔的主要宗教为印度教,但由于其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藏传佛教拥有一席之地,周边文化也不断丰富着尼泊尔文化。比如几个唐卡摊,就是此次展览中比较精美的摊位。它们大多是是艺术家自己亲手写、画的,拥有大机器无法模仿的精致。然而,这类唐卡多为有神的画像,虽然精美,却略显凌乱,且挂在家中会显得宗教意味过强,与家里的装饰风格不搭,我们就没有买。
  
(四)
  
  正准备离开,一个精美的摊位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里挂着很多素净的佛经,金色的经文铺在红色或黑色的纸张上,色彩很平衡;佛经聚集在画面中央,呈圆形,与方形的纸相呼应,十分和谐。阿丹与我都停下了脚步,不停端详着一幅幅佛经。我们一致确定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于是上前问价。摊主是一位不丹的男子,三十岁出头,身高一米八左右,身穿不丹传统的红色服饰,一头干净的短发,皮肤黝黑,笑起来露出左边的虎牙。看到我们,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用流利而标准的英文向我们问好。我们指了指想要的那副小号的红底佛经。他很开心地说,这是很棒的一副,内容寓意也很好,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中的一段,保佑平安、招财进宝。

  我对佛经知之甚少,但这幅佛经的艺术表现力是那么强、那么优美,让我完全忽略了它暗藏的祝福。另外,我也很想知道售价,想知道它是否为大工业生产的产物。我于是微笑着感谢了他所说的祝福,并询问佛经是人工还是机器的产物。他一脸自豪地说,当然是手写,他这里所有的佛经都是亲手写的。我问多久能完成一幅,答曰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到一个月,要看难度以及大小。比如我们看上的这幅,一共花了五天左右。

  我听了很高兴,再仔细看这幅佛经,那金色的一笔一划都能明显看出着墨的痕迹。有的地方稍有瑕疵,会被作者稍微修改或者盖过,这些修改过的地方就会稍微厚一点点,然而几乎不影响观感。

  “价格为800元。”听到这句话,我不禁咋舌:我预计顶天卖300元,怎么贵那么多!于是,多年锻炼的砍价习惯开始让我快速转动脑子:看来300不可能了,那就先对半砍个400,然后再磨,磨到个500元应该差不多了。我就让身边的翻译同学帮我砍价。沟通了一阵,他愿意700元出售。可这还是和我预估的500差很多,于是我又继续磨。他最后给到了650元。我心想,那就磨到600元凑个整吧。正要开口,阿丹和我说,就这样吧,可以拿了。我说我想砍到600。她说,这是我们今天最喜欢的一样东西,我们就把买其他东西的钱用来买这幅画吧,它看上去是那么美。而且这幅画创作了很多天,这个价是值得的。看她那么说,我也就没好说什么,650元把这幅佛经买下。临走时,这名不丹画家还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印有他的名字和电邮,可惜后来被我弄丢了。

  回家的路上,阿丹问我,你知道当时为什么不让你砍价了吗?我说不知道。她说:“因为对待艺术品,我们不应该无限地讨价还价,那样对艺术家极为不尊重。艺术品是艺术家花费了时间、精力创造出来的东西,每一件都凝聚着艺术家的心血。我们花钱,不仅是表达这件物品对价的方式,更是认可艺术家劳动创造的方式。当你费力设计好课程,写好了书,正开心地准备出售,这时有人一个劲地来压低你的价格,往最低压,你心中也一定会痛骂这些玩意儿完全不尊重知识,都是只知道花钱买便宜的俗人吧?可如果把知识换成艺术呢?是不是艺术家也可以因为自己心血得不到尊重而痛骂无限压价的你呢?另外,如果按日薪来换算,这幅佛经他画了五天,按原价800元算,他那几天的日薪为160元,其中还有颜料、纸张的损耗。这么算下来,是不是也不算很贵了呢?”

  我点点头,十分感激阿丹的提醒。确实,相比饮食、体育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活动,艺术并不能短期内带来改变,不能充饥也不能解渴,人们甚至还会为此失去大量的金钱。但是,无论是书画、音乐还是舞蹈,艺术能给精神带来长期的愉悦,甚至能改变人的审美和气质。 因此,对待艺术,应当去欣赏、去尊重,而不能流俗。
  
(五)
  
  逛完南博会,我觉得“博览会”那么响亮的名字有些名不副实。虽然南博会的前身为“南亚国家商品展”(自2012年起才更名为“南亚博览会”),以前确以商品交流为主,但既然更名,相应的内容也应该不断跟进,推陈出新,使其名实相符。所谓博览,指的应该是把各国有特色的商品、有民族符号的商品、有艺术价值的商品等拿来展览,促进与会国家人民的交流,消除彼此间的误解。然而,我所看到的博览会,仍然是一个大型的小商品市场,且半数以上的商品廉价、重复、毫无特色。

  往后博览会要提升品质,我觉得可以从几方面方面入手:首先要把控入驻商家的质量,控制重复贩卖非南亚商品的商家数量。其次是加大对策划和执行的监督,合理、公开透明地设置会场,而不是在入口处安置一些鱼目混珠的商家来提前收割市场,应当给予消费者清晰的指引,保障其知情权,能够货比三家后再下单。最后,应当拓展博览与合作的规模,不局限于实体商品的往来,包括国家概况、民族、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博览,让博览会称为一座桥梁,给参展的人们提供更多了解他国的机会。

  只有落实好上面三点,博览会才能不断突破现在的模式,在交流中起到更好的媒介作用。参展的人们也不至于参观完一天展览,还不知道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具体方位;也不至于把国产的榴莲饼以“外国特产”之名赠送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