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五年,我多次尝试过减重,但总是因为各种原因停滞下来(其实更多是借口),所以身体一直处于肥胖的亚健康状态。在过去的两个月里,我坚持跑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重从83公斤降至79公斤。这是近五年来第一次低于80公斤,挺有成就感的。
  
  决定减重,源于好友熹明和我的一次口头约定。我俩曾经都是校队男足的主力队员,每个赛季有大量的训练和比赛,体重也能保持在不错的水准。但毕业后,运动机会骤减,肥胖接踵而至,给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身材、健康和自制力三个方面。身材上,脸部圆润,肚子变大,整个人肥头大耳,看起来很油腻;健康上,睡眠质量下降,心肺功能降低,无法完成中高强度的运动,低强度运动也挺费劲,脂肪肝、高尿酸等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体检报告中;享乐往往比自律容易,于是自制力不断降低,我们总是找到各种借口熬夜、饮酒、暴食,忽视身体发出的警告,任由体重增长。是时候做出改变了。于是我们约定:年前必须把体重降到160斤以下。
  
  实话说,这个约定刚开始对我来说没什么强制性,毕竟如果做不到的话,打个哈哈,说自己意志力薄弱或者找个什么借口就能掩饰爽约的尴尬。都成年人了,活在一个个闲聊时的约定里,那得多闲得慌。“正事”才是最重要的。我以为这次又要和之前无数次“减肥宣言”一样高开低走。但是,一些不同的因素在这一时段汇聚在一起,让这次减重的尝试终于通向了新的风景,也让我对生活的态度有了新的变化。
  

(二)
  
  第一个因素,是一双舒适的跑鞋。约定前不久,我买到了人生中第一双真正意义上的跑鞋。以前的运动主要集中在绿茵场上,因此我对球鞋的认知主要就是足球鞋,比如耐克的刺客系列更适合脚型长的运动员,阿迪的猎鹰更适合灵巧型的前锋,而像我这样宽大脚板的,非美津浓莫属。然而对于跑鞋,我的认知基本为零。我平时很少跑步,为了省下钱来买好一点的袋鼠皮足球鞋,就买李宁、361等这些品牌最便宜的跑鞋凑活穿,一般一百元出头就能搞定。这些鞋子的脚感说不上好坏,偶尔走跑不磨脚、夹脚,没什么特别的。
  
  直到有一次在安踏店里,店员推荐我一双专业跑鞋,我才知道“专业”二字的分量。那双鞋前半为白色,到中段开始渐变为淡蓝色直到后跟,如冬日无云的天空,流线感很强,一眼就能看出远高于我脚上百元运动鞋的质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比入门款跑鞋整整高出三分之一的鞋底。脚伸进去,脚背会有一种踏实的贴合感,无论足弓还是脚外侧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了起来,脚后跟像靠在了柔软但有韧性的枕头上。整只脚被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仿佛被吸进一个温柔而有弹性的空间中,自在而又惬意。穿鞋下地,脚掌仿佛踩在软塑胶跑道上,受到了来自鞋底的回弹,走起路来,自重被分散了许多,和另一只脚上的普通运动鞋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也是这一时刻,我才真的相信,原来此前看到跑鞋以“回弹”卖点的广告,并非虚言。它成为了我第一双专业跑鞋。
  
  换鞋开跑后,我恍然大悟:此前不爱跑步,很大的原因就是鞋子不舒适。疫情爆发后,我坚持跑步一个月左右,月活动量约为70公里。这是中等偏低的活动量,但我的膝盖已开始持续疼痛,甚至影响到步行。没办法,只能休息一段时间。大概休息了两周,感觉膝盖基本恢复了,我重新开跑。这次,我采用的是快步频小步幅的方式,而且每次跑步前都要热身五分钟,跑后拉伸至少五分钟。然而,一段时间后,膝盖又再次报警。这样反复几次后,我的一腔跑步热情被消磨完了。此后也有几次想要恢复跑来减肥,但是日渐增加的体重给膝盖带来越来越多的压力,疼痛总是如影随形。因此,跑步始终是我可望不可及的运动。
  
  然而这次,当我换上专业跑鞋后,我发现跑步对膝盖的压力被鞋子分散了很多。以前的鞋子跑五公里以上,我会清晰地感觉到足底震动原封不动地传达给膝盖,以至于膝盖内部有种齿轮间互相摩擦的感觉。现在这种情况不再出现。再加上鞋底的弹性比较好,每一步的反作用力都可以为我迈出的下一步提供更多的动能,长跑下来可以节省不少体能,并跑出更好的成绩。专业跑鞋配合快步频小步幅的跑步方式,我的膝盖再也没有出现疼痛。一次也没有。此前的跑鞋还没穿坏,我就保留着没扔。有一次,专业跑鞋洗了没干,我就穿着旧跑鞋去跑了五公里,回来后膝盖就隐约开始疼痛。从那以后,我就把它当骑行鞋来穿,再没用来跑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言不虚,特别是对跑步来说。跑步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与健康息息相关。选对正确的装备,意味着在增强体质的时候,能够降低运动带来的健康风险。好的跑鞋,不仅能保护住我们的膝盖健康,还能让这项运动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带给我们更多正反馈。至于跑鞋外的其他装备,比如服装、手套这些,我认为就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做到冬天保暖、夏天防晒,基本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当然,强调装备的同时也不能过多纠结装备的选择,否则在进行了大量对比购买完装备后,跑步的热情早被消磨不少。
  
  
(三)
  
  虽然我找到了舒服的跑鞋,但它还不足以说服我每天出门跑步。让我走出家门,并坚持每天跑步的关键因素,来自B站up主“跑步的子章老师”的一个视频——“每天只跑十分钟,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他认为,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坚持跑步,一方面是觉得跑步太累——下班回家身体已经很疲惫,根本不想再拖着疲惫的身躯接受肉体的折磨;另一方面是跑步还要换一身运动装备,这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已经劝退很多想要跑步的人了。因此他认为,降低期待,降低目标,让自己走出家门动起来,远比那些看似美好的结果更重要。十分钟是一个很好实现的目标,无需换上装备,无需找一个专门的运动场或公园,直接开跑,时间到了就回家,权当一次加快速度的散步。第一天,他的女友跑完十分钟,中间要走路调整三四次。一周后,她已经可以一口气跑完十分钟了。心肺能力得到改善,身材也有了小幅度的变化。她说虽然这样也谈不上喜欢跑步,但是不累,又能保持身体健康,所以会继续坚持下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一个人每周中高强度的锻炼不少于七十五分钟。如果每周每天跑十分钟,我们就能较为轻松地实现这一目标。
  
  看到这个视频时,我刚好连续跑步十天,初步看到了跑步的成效(瘦了1斤)。但是肌肉酸痛,身体也比较疲惫,正想着找个合适的借口让自己偷偷懒。我此时也困扰,究竟该每天跑,还是每周跑两到三次?每次跑多久、跑多远?网上众说纷纭,方法学派林立,让人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这个视频,为我拨开云雾见青天,让我知道跑步不是去实现其背后带来的丰厚回报,而是非常简单的原因——出去溜达一圈。很多人通过跑步实现的减肥、好身材、健康、自律,只是“出门”的必然结果。然而,为了吸引更多人买课、买装备、办卡,市面上宣扬的,多是结果导向的逻辑,即把跑步-回报,变成了回报-跑步。回报成了因,跑步成了果,先用美好的结果来画大饼,再把困难和将会遇到的问题一笔带过。于是一批批怀揣着美好向往的男女开始跑步。然而,当他们遇上的困难,与期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很多人便放弃了,真正爱上跑步的人屈指可数。村上春树说:“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两辆大型载重卡车。”所以很多人虽然知道跑步有很多好处,但往往浅尝辄止,原因就在于大家把这一逻辑弄反了。
  
  我也是其中一员。我跑步最大的动力,就是想减肥,重塑当年的好身材。一路上,我遇到很多困难和痛苦。它们阻碍我通向结果,和美好的预期背道而驰,它们面目可憎。于是当跑步和痛苦关系越来越密切,我就会把自己对痛苦的厌恶,投射到跑步这一载体上。于是跑步让我变得越来越不快乐,让我厌恶甚至痛恨。再美好的结果,在现实发生的痛苦面前是不堪一击的,因为痛苦是真实,结果是期待,期待是经历无数痛苦的真实才能实现的真实。可人需要多大的意志力,才能不断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真实而继续追求期待呢?况且跑步这件事,相比学习、生活、家庭,优先级是很低的,值得我花时间去折磨自己吗?过度重视结果的功利主义的态度,容易让人急于求成,甚至变得愤怒乖张。看清楚了这一点,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开始思考自己接下去将以怎样的方式来对待跑步。
  
  首先,我不再特别关注配速。这是我跑步时痛苦的根源。作为一名业余运动员,我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每一次的成绩都要努力比上次好。然而,业余跑步和竞赛跑步是不一样的。竞赛要求更快、更强,取得更好的名次,因此要不停探索身体的极限,通过大量的训练来实现每一个小小的突破。但如果把追求更好成绩的这种紧张状态带到日常跑步中,会给自己身体和心理带来巨大的负担。比如我上一次拼尽全力,四公里耗时二十四分钟,这意味着往后的四公里,我必须跑进二十四分钟,否则就没有进步。然而,第二天我的身体还没完全恢复,成绩往往不能达到预期。这时,我会很自责,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一来二去,身体不得不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想要突破却又无能为力,变得越来越疲惫,让我对每次出门有了畏惧心理。提升配速的心态并未让我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相反,只是一天天增加循环往复的痛苦。
  
  直到有一天,我的手机没电了,就用手表记录。手表没有整公里和配速、用时的播报,我全程不知道自己跑步的数据。跑步结束,我才发现配速比上一次快了近三十秒,总成绩提升了一分多钟。回想这次跑步,由于没有每公里配速的播报,我不用和前几次跑步的时间做对比,精神轻松了很多,甚至多绕了一个小公园,只为看看新种下的几束花。我的脑海里也不再完全充斥着前几天的数据,而是可以自由地思考。虽然跑得比之前快,但是我的身体并不累,甚至觉得自己还能再来个三五公里。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跑步的乐趣。此后,我跑了几次配速很慢的放松跑,发现这样也不错。自此配速不再支配我的跑步。我现在能看风景,和遛狗的人打招呼,尝试不同的路线。跑步慢慢变成了一件给我带来松弛的活动。
  
  由配速引发出的一点感想,就是跑步过程能不能走路的问题。根据村上的说法,他跑马拉松是一定不会走路的,否则这样的跑步还有什么意思,还能算是跑步吗?这里要注意的是,这是他参加比赛的态度。我认为参加比赛,确实应当拼尽全力,这时竞技精神的体现。但对入门跑者而言,平时跑步完全可以在累的时候走路休息,通过走路来调整呼吸和状态,调整好再继续跑。或许有人说,这样不利于跑步能力的提升。但我认为,相比身体状态的提升,如何坚持跑下去或许才是入门跑者更应关注的问题。随着跑量的积累、心肺能力的提升,当一个人适应了跑步的节奏后,走路的次数自然就会减少了。跑走结合是新手打开跑步大门的钥匙。
  
  其次,设定跑步时间,而不是跑步距离。时间是活的,而距离是死的。如果规定每次必须跑够某一公里数,这次跑步就变成被动完成的任务,带来心理负担。比如,我有段时间规定自己必须跑够五公里。跑到两公里的时候,身体开始有了疲劳感,一想到眼前还有三公里,没跑的比跑了的还要多,心里瞬时泄了气。后面的上坡变得高不可攀,走走停停,一趟下来竟耗时四十分钟!比我预想的成绩慢了许多。而且,由于距离固定,我就只能努力提升自己的配速,才能缩短完成的时间,这又会让自己陷入追求配速的泥沼中,重回紧张和受挫的状态。
  
  而规定时间,可以让我远离配速的陷阱,因为规定时间里有一些允许偷懒的“灰色地带”,比如多走几十秒,或者驻足看看行人、店铺或风景,甚至拍几张照片。或许我没能跑完一段既定的距离,但是消耗完规定的时间会让我产生收获的满足感。有了正向的反馈,我就会期待下一次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同时告诉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比上次多跑一点,少走一些。渐渐地,我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段不错的距离,也不会感到精神紧张。比如我刚开始跑步时,二十五分钟只能跑3.3-3.5公里,中间还要走好几段调整呼吸;但在坚持跑两个月后,现在可以一口气跑完4.4-4.6公里。
  
  最后,每天跑步需要控制跑步时间。跑了一段时间后,我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跑步时间:20-25分钟。如果状态一般,时间结束就回家;如果跑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状态很好,就多跑10-15分钟,但是不要再多;如果觉得身体很疲惫,那就跑走结合,或者跑15分钟就回。于我而言,20-25分钟是一个平衡的界限:不足20分钟,会觉得身体还没热,没跑开;但超过25分钟,尤其是超过30分钟,我就会开始抱怨花费时间太久。总之,跑步于我不再是既定任务,而是必然里的意外事件。所谓必然,是必须要出门走一圈;而意外,则是第二天的跑量只有跑起来知道,我永远无法提前去掌控。村上说,每天写作停止的地方应当是尽兴的时候。这样乍看起来扫兴,但是第二天却可以循着第一天的兴致开个好头,工作更容易开展下去。我认为跑步也如此。跑步应当在自己状态特别好的时候停下来,这样,身体不至于因跑量过大而疲惫,影响第二天的发挥。
  
  
(四)
  
  当我有了适合的装备、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跑步方式后,良好的睡眠与饮食习惯成为我每天坚持跑步的坚强后盾。
  
  我熬夜的习惯从高中就养成了。对我来说,没有熬夜的那天,一定是过得不够完整的。吊诡的是,我却习惯早起,不会睡懒觉。因此,熬夜意味着我的睡眠只能用其他时间来弥补——午休,通常是两个小时。所以我的下午一般都会被睡过大半。早晨因为睡眠不足,记忆力受到影响,效率也不高。一天的高效时间,常常在晚饭后。然而,晚上的时间常常会有活动安排,这就意味着一些计划无法按时开展,徒增工作的压力。我也曾试着改变,强迫自己早睡早起。但是习惯的力量太强大,往往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熬夜的轨道。
  
  跑步初期,我试着在不同的时间段跑过步:清晨人少车少,跑步受到的外界干扰小,但是气温相对较低;下午气温合适,且在工作后,跑步可以缓解疲劳,但是车水马龙,行人不少,跑起来不自在;晚上凉爽,车流量也小,但是跑完后大脑经常过度兴奋,影响入睡。所以综上,我选择早起,大约五点半就起来跑步。想要早起就必须早睡,否则第二天跑步心脏会很不舒服。于是,我逐渐把入睡时间向前推,现在基本可以稳定在十点半。多年熬夜的习惯终于在满足跑步的冲动下一点点纠正过来。
  
  我此前并不注重控制饮食,总是吃烧烤、宵夜、甜食、薯片、喝酒,随时让贪吃的欲望得到满足。几年来,体重不断刷新历史最高。后来我看了《囚徒健身》这本书,才下定决心开始控制饮食,以此来减脂,从而能完成里面的动作。我戒了糖,减少碳水的摄入,把购买垃圾食品的钱都用去买水果、蔬菜和肉蛋奶,睡前肚子再饿也不吃一口东西。一个月体重就下降了将近三斤。后面跑起步来,发现跑步+控制饮食的组合对降低体脂极其有效,于是有了上面提到的两个月瘦八斤的成果。
  
  规律睡眠和良好的饮食习惯,让我跑步时间得以固定下来,保证我每天的运动量。每天充分的运动量又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让自己处于饥饿的边缘,无论吃什么都很有胃口。生活节奏因为跑步的加入而实现了良性循环。
  
  上述所提及的跑鞋、跑步策略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起点燃了我对跑步的热爱。再加上跑步可以让我放松心情、减少体重,现在,跑步对我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在每天的生活里不可或缺。村上说他绝不会向别人推荐跑步。如果按照他每天跑一个小时,平均每个月280公里的跑量,并且保持长期训练去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我也不会推荐。毕竟每天一个小时拿来跑步,对很多人来说还是挺奢侈的。然而,如果换一个标准呢?如果只是出门跑十分钟,或者,仅仅五分钟呢?跑步或许不能让我们在短期内改头换面,但是我们可以因为跑步,有个理由走出门,换一个角度观察世界、重新建立自我与世界的联系。如果这个过程中还能强身健体,那真是一石二鸟,稳赚不赔。如此好的一项活动,我当然会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