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J的孩子在去年底出生了,很可爱的闺女,小名“左左”,凤眼单眼皮、胖乎乎的小手,可以融化世界的微笑,很讨人喜欢。J在每个有意义的日子都会写一封信给左左,记录她的成长、变化,同时也记录抚育左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这些信的文字从心底流出,感情至真至诚,特别动人。
  
  J的文字,还是像记忆中那样眷美,却又不矫揉造作。中学六年,她的作文常常被当作范文供大家观摩学习。具体内容我早已忘了,但她文字流露出纯粹语言的美,以及精准、丰富用词所表达的细腻感情,给当时只会写“我见”的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种审美文字的感受,忘不了。后来她读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对语言的运用更加炉火纯青。她常常把感情转化为文字分享在朋友圈里,喜怒哀乐,都是最真实的她。看到她写给女儿的信,我越发觉得这些文字和感情或许不止限于一个家庭、不只限于一个母亲的喃喃低语,它们更属于家庭外的世界,属于整个人类。于是有了将其辑录保存的想法。
  
  近两年我学习的内容主要与历史相关,核心是史料。所谓史料,本质就是对当代事件的辑录、对当下时刻的记录,它们不是故纸堆,而是跨越时空、鲜活的诉说者。在经过时间的抚摸之后,它们变成了历史,成为存在的证明。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发展的记录——因为一个个对当下的记录,让当代串联成一条延续不断的时间河流,川流不息,源源不断地为人类提供面向未来的经验和勇气。参与历史进程的方式有很多,记录就是其中的一种。
  
  电子化的生活,让记录和分享变得更加容易,然而相应地,失去也变得更加容易且不可逆。十多年前的校内网(即后来的人人网)是大学里最受欢迎的社交软件,人们在上面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留下了青春最宝贵的记忆。然而,手机的普及和微信等一众新媒体的快速扩张,打了人人网一个措手不及,他们在新互联网风暴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最终丢盔弃甲,直至退订服务器、删除数据,灰溜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随着人人网的倒闭,无数青春的印记也在一夜间化为乌有。最让我心痛的,是好友老俞发布的许多诗歌。他是萨特和王小波的忠实粉丝,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开辟了一个“午夜小禽话”的专栏,隔三差五就会发布一首诗歌,或是探讨人生,或是赞美爱情,主题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因阅历增长而不断变换,极具记录的价值。然而当我反应过来想要记录的时候,一切都没有了。博客图文平台也在短视频的冲击下连连败退,连最大的新浪博客也没能幸免。岳父之前活跃在新浪博客,现在很多诗歌和文章也已经无法找回。
  
  因此,应对电子化数据这把双刃剑,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或许是不错的选择:线上、线下、电子、纸质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数据。故而,这个小站会开始辑录一些身边亲朋好友的文字,包括他们写的文章、作的诗、写的歌,能记尽记,尽量做好备份。或许未来,这里也会是一个不错的资料库呢?也未可知。:)